杭州餐饮圈有一个“收菜团”重阳节进山助14位留守老人增收
10月29日,杭州一支由餐饮老板组成的“收菜团”再度前往淳安左口乡官田村——一个群山环抱、住着14位70岁以上留守老人的小山村。
不同于以往单纯收菜,此次“收菜团”不仅采购了老人自种的瓜果干货,还自发凑钱购置生活物资,为老人们送上重阳节关怀,用乡情与行动搭建起城乡温暖桥梁。
这支被成员笑称为“草台班子”的“收菜团”,实则有着常态化的运作节奏:每周一到两趟,一辆上汽大通V80厢货车会从杭州出发,耗时四五十分钟翻越“巴音布鲁克式”的盘山公路,抵达官田村收菜。发起人邵贤彬曾经营汽车4S店,深谙车辆性能,特意选定这款能在连续爬坡与急弯路段保持强劲动力的车型。
“收菜团”的核心成员、左口乡本地人方向东是最辛苦的“跑路人”。他介绍,今年1月至10月,自己已往返官田村46趟,总里程达18676公里,累计收购17000多斤农产品,结清货款12万余元。“勤快踏实、熟稔地形”的他,成了连接杭州餐饮与山村老人的关键纽带。
除固定运输外,“收菜团”还会根据农时组织餐饮老板集体进山:六月高山土豆丰收时、九月南瓜成熟季,邵贤彬在群里一声号召,有空的成员便会分头出发。此次重阳节行动,大唐隆宴、福缘居、访溪上酒店等10余家杭州餐饮企业迅速响应,通过群内转账由邵贤彬统一采购物资。
现金交易见线日早上八点,官田村村口的收菜点热闹起来:老人们或手提塑料袋或肩扛竹篮,将南瓜、青菜、番薯等食材从村里各处送到集合点。其中,78岁的陈胡花是众人熟悉的“老销冠”,她不仅普通话最清晰,食材种类也最丰富,脸上的笑容总能感染在场的人。
当天,陈胡花带来了6个葫芦形甜嫩南瓜、自晒的茄子干、野笋干、三天采来的野胡葱,还有两条珍藏两年的烟熏陈猪蹄。
“这个品种的南瓜又甜又嫩,家里留了两个自己吃。”她一边用左口乡方言努力解释,一边帮大家挑选食材。杭州餐饮老板们围在摊位前,大唐隆宴的唐延胜买下一袋茄子干并“包圆”野胡葱,金鱼私房菜的忠哥看中南瓜,访溪上酒店总经理陈芳尝过鲜甜的小猕猴桃后买下半篮。
邵贤彬发起“收菜团”,最初还有一份私心:他的父亲定居官田村,此前多次接父亲到杭州同住,老人却因为住不惯三天就想回村。“如果没有收菜这件事,实在很难三天两头跑200公里回山里看父亲。”邵贤彬说。
“村里老人没有贫困问题,但晚年生活枯寂,因为不再被‘需要’。”邵贤彬坦言,多数老人的儿女在城里打拼,虽能提供经济支持,却很难填补精神空缺。而“收菜团”的到来,不仅让老人的劳动成果变现金,更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:“我们收的是菜,送的是牵挂;老人们给的是食材,盼的是热闹。”
此次行动中,“收菜团”还陪老人们吃了顿午饭。头一天下午,成员们从杭州西溪、滨江、余杭等多地分头出发,入夜才抵达山村。山区湿寒,大家围着蕨菜干土猪肉暖锅、喝着村里土烧取暖,更体会到老人日常居住的不易。
如今,“收菜团” 的规模已从邵贤彬最初的一家店,发展到千屿千味、德明饭店、现代饭儿社区老年食堂等10余家餐饮企业。尽管每次进山的人员有增有换,但这份名单仍在不断拉长,像“一颗野草籽落在野地里,自己慢慢长了起来”。
“下次村里的萝卜熟了,我们再过来。”离别时,餐饮老板们向老人们道别。而陈胡花等老人则站在村口挥手,目送货车消失在山路尽头,这条203公里的山路,正因为这支“收菜团”,成为传递温暖与希望的“连心路”。



